發布時間:2023-09-13 14:55:00 人次瀏覽
第二部分 氫能的應用場景
氫能的主要利用途徑包括交通、能源以及工業領域(參閱圖6)。
氫能在交通領域直接作為能源使用,是零碳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技術路徑之一。在不斷進步的燃料電池技術、不斷建設完善的氫能基礎設施、強有力的政策等因素的推動下,氫能交通迅速發展,尤其是長途重載卡車領域。更重要的是,氫能交通將作為氫能產業的先導性應用,打通氫能全產業鏈各環節,有效地推動整個氫能產業鏈的發展。一旦燃料電池交通應用場景的經濟成本具備市場競爭力,燃料電池汽車將成為短中期內氫能需求的增長引擎。
氫能以能源載體形式用于儲能和發電被認為是其最具前景的應用。氫能是可再生電力為主導的電網系統中最理想的長期儲能方式,也是靈活發電的清潔能源。目前,在燃氣輪機的摻氫和純氫發電、鍋爐的摻氫摻氨發電、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等領域,都已有豐富的探索和商業實踐。盡管在技術和成本等方面仍存在一定挑戰,但氫能的能源化應用場景正在迅速發展,并帶動產業的大規模增長。
氫能在工業領域具有成熟的應用基礎,幾十年來一直做為各領域的工業原料被廣泛使用。而近年來,隨著工業脫碳趨勢的發展,綠氫替代灰氫的浪潮開始涌現?,F有的氫氣運輸、儲存和利用的基礎設施將有效地促進綠氫在工業領域的快速應用和落地。要實現對灰氫的大規模替代,綠氫的成本競爭力至關重要。
中國氫能產業投融資事件
氫能交通和燃料電池過去一直是氫能產業鏈中投融資最活躍的領域,充分體現了氫能交通在產業鏈中的先導地位。同時,隨著氫交通對全產業鏈商業化的拉動作用,氫能的其他應用和上游領域也開始受到投資者的關注,投融資事件持續增多,說明中國氫能產業已進入全面爆發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氫能領域的新興企業正在崛起,其中在技術研發、供應鏈整合能力、商業化資源等方面具有實力的企業將能夠取得先發優勢,有望成長為全球氫能產業的領導者。
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氫能領域發生的投融資事件,七成集中在燃料電池與氫交通領域,具體包括燃料電池及其關鍵零部件制造、整車制造等;其余投融資事件則聚焦于氫能產業鏈的其他關鍵環節,如電解水制氫、氫氣儲運等。而到了2022年,盡管仍有約一半的投資流向了燃料電池與氫交通領域,但向氫能產業鏈上游關鍵環節投資的案例數量在迅速增加,說明戰略和財務投資者愈發關注從關鍵材料到電解槽、從儲氫到氫消納等領域。
一、氫交通
(一)氫在交通領域的作用
交通是氫能的一個重要應用領域,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交通行業在持續通過電動化進行脫碳轉型,而在難以電動化的領域,如重載卡車、航運和航空,氫能的應用則應運而生,盡管目前需求量有限,但以氫為動力的交通對能源結構的轉型至關重要,因為這標志著氫的應用從工業原料擴展到動力能源,在交通運輸領域的終端應用之上,當前的氫應用示范也將拉動整條氫產業鏈(包括制氫、儲運、加注等環節)的規?;畈l展。
在各種運輸方式中,以氫燃料電池汽車為代表的公路運輸對氫能的需求量最大,也是目前氫在交通領域最主要的應用,在鐵路和航運方面,氫燃料也在進行著諸多有益的示范。例如,2022年,世界上首批氫能列車組在德國正式運行”,首艘液氫渡輪在挪威投入運營.在航空方面,空客公司計劃在2035年前推出以氫為燃料的ZEROe飛機2,但當前尚無商業化應用案例。
接下來的部分,我們會重點討論氫能交通中最受關注的終端應用——燃料電池汽車。
(二)氫能汽車
氫能汽車主要是指燃料電池汽車(FCEV),它使用燃料電池,利用空氣中的氧氣和儲存的壓縮氫氣發電,結合小型動力電池或超級電容一起為電機供電,另一條技術路線是氫內燃機(H2-ICE)汽車,它通過直接在改造的內燃機中燃燒氫氣來驅動汽車,取代汽油或柴油。盡管與燃料電池相比氫內燃機技術更為初期,但不少汽車制造商也都投入開發氫內燃機,如康明斯、豐田、濰柴和北汽,因為氫內燃機可以利用已有的內燃機技術,因此具有潛在成本優勢,且在重載和惡劣工況下可能有更好的性能。
隨著零排放汽車滲透率的快速上升,全球燃料電池汽車市場增勢強勁。2021年,全球燃料電池汽車的銷量超過1.7萬輛,同比增長超70%,至年底保有量已超過5萬輛。截至2021年底,乘用車在全球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中占主導地位,部分原因是日本和韓國汽車制造商在燃料電池汽車領域起步較早,其乘用車車型已經在全球銷售,如現代Nexo和豐田Mirai。而在中國,燃料電池汽車的主流應用領域則是商用車和客車,中國汽車制造商也重點關注開發商用車車型(參閱圖7)。
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關鍵驅動因素包括以下四點:
1. 燃料電池技術的進步。燃料電池系統一直在向更高效、更耐久、更經濟的方向發展,主要得益于貴金屬催化劑用量降低或替代技術研發,以及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生產規模擴大。在中國,2021年燃料電池系統的成本已迅速下降到700美元/千瓦(5,000元人民幣/千瓦)?!豆澞芘c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將燃料電池系統的成本目標定為2025年實現300美元/千瓦(2,000元人民幣/千瓦)和2030-2035年的85美元/千瓦(600元人民幣/千瓦)。與美國2030年左右達到80美元/千瓦的目標接近。
2. 配套基礎設施的發展。燃料電池汽車運行所需要的基礎設施涉及制氫、儲運、加注等環節,其中加氫站是目前燃料電池汽車發展最直接的瓶頸。因此,鼓勵公共和私人部門投資加氫站網絡建設,是支撐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隨著加氫站建設的不斷推進,到2022年中,全球已建成近千個加氫站(參閱圖8)。加氫站的運行依賴于穩定、經濟的氫源供應,目前的氫主要來自集中化的制氫工廠或分布式的加氫站站內制氫系統。有觀點認為,制氫加氫一體站是頗具前景的解決方案,因為它縮減了從制氫工廠到加氫站途中昂貴且低效的氫氣儲運環節。
3. 氫燃料成本的降低。氫燃料的成本占Class 8 燃料電池重卡總擁有成本(TCO)的一半以上,因此昂貴的氫價一直是制約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另一個因素。目前,就每公里燃料成本而言,在日本、歐盟和美國,終端加氫價格通常超過10美元/千克,在中國則約為40-70元人民幣/千克(約6-11美元/千克,不含補貼),不含補貼的加氫價格與柴油和汽油相比仍然高出很多。展望未來,得益于綠氫供應增加、加氫站建設成本降低和加氫站利用率的提升,預計在2030年以前,中國終端加氫價格有望降至35元/千克以下,實現與燃油重卡的TCO持平。
4. 政策支持。在燃料電池汽車與燃油車實現成本平價之前,政策性補貼和指導仍是市場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梢钥吹皆絹碓蕉嗟恼疄槿剂想姵仄?或包含在零排放車輛內)制定了政策目標。例如,中國的目標是到2025年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達到5萬輛,到2035年達到100萬輛;日本的目標是到2030年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達到80萬輛;韓國則計劃到2040年累計生產620萬輛燃料電池汽車。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各國政府都提供了補貼和稅收優惠方案。例如,中國政府在五個城市群啟動了燃料電池汽車試點,激勵措施覆蓋了燃料電池汽車的整個價值鏈,包括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氫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和氫能供應等環節。在需求拉動增長到來前,政策推動仍將是氫交通發展最主要的驅動力。
我們認為燃料電池汽車的最大潛力在于長途重載商用車領域。與純電動重卡相比,燃料電池重卡的補能時間更短、重量更輕且能量密度更高。隨著氫燃料價格的下降和燃料電池系統成本的優化,預計燃料電池汽車TCO將顯著改善。我們的分析表明,在全球主要市場,與燃油重卡相比,燃料電池重卡將在2030年前具有TCO優勢(參閱圖9)。
二、氫儲能
(一)氫在儲能中的角色定位
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性對傳統電網系統提出了新要求。為了適應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波動特性,電網需要配備綠色儲能解決方案,使其能夠消納可再生能源產生的盈余電力并儲存至電力短缺時再釋放,通過大規模、長時儲能平滑可再生能源的季節性波動(參閱圖10)。
氫儲能系統由于具備大容量、長周期、清潔高效的特性,被認為是能夠良好匹配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儲能方式(參閱圖11)。氫是一種高效清潔的能源載體,能量密度高且零碳。氫儲能系統作為一種化學儲能形式,可以以月度或季度的長周期儲存能量。區別于其他儲能方式,氫儲能受地理因素限制較小(不像抽水儲能),還可通過增加氫氣儲罐尺寸,以較低的邊際成本,獨立于發電和制氫的規模而擴大其儲能能力。此外,氫的跨區域運輸比較容易(而這對于固定式電池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且作為化工原料已經廣泛使用于各種下游應用場景。氫儲能具備諸多優勢,在碳中和的時代背景下前景無限,且目前全球各地已開始積極的產業示范。
展望未來,隨著能源結構的轉變,儲能市場將出現多樣化的技術路徑,各路徑在實際應用中互為補充。2021年底,全球儲能總容量已超過200吉瓦。其中抽水蓄能(86%)仍然是最廣泛使用的長周期、大規模儲能技術;其次是主要用于短期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存儲的鋰電池儲能(11%)2。隨著可再生能源比例提升,氫儲能預計將在發電側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長周期儲能中發揮愈發關鍵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國西北等風光資源豐富的地區。
(二)氫儲能在可再生能源電網中的應用
以氫能為核心的化學儲能系統涵蓋了氫氣制備、儲運以及以氫為燃料的發電(參閱圖12)。氫儲能應用的核心是氫與其它能量形式(尤其是電)之間的轉換。在雙向的“電一氫一電”(power-to-gas-to-power,P2G2P)過程中,富余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通過電解制氫系統制備氫氣,然后將氫氣儲存下來,再用于燃氣輪機或燃料電池發電。整個過程中沒有碳排放,水和熱量是唯一的副產物。而在單向的“電一氫”(power-to-gas,P2G)過程中,儲存下來的氫氣則可作為一種商品進行運輸,并在工業和交通等多領域得到應用。
電網系統的容量和靈活性可以通過氫儲能在發電側、電網側和用電側的部署得到提升和優化。在發電側,氫儲能在“電—氫—電”轉換過程中,可以促進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平抑出力波動、縮小與計劃出力的誤差;在電網側,氫儲能可用于調峰輔助、負載均衡;在用電側,則可以作為靈活性資源參與需求響應,用于峰谷套利,或作為備用電源以及離網電源使用。
(三)氫儲能的進展和挑戰
目前,全球氫儲能已進入示范應用階段,已有在實際電網中進行的完整兆瓦級示范項目。近年來,多個國家均在積極進行大規模氫儲能項目的示范。
1. 在中國,在接下來的三年里,規劃總規模超過200兆瓦的氫儲能項目將陸續落地。例如,2021年12月,國家電網子公司與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合作,在安徽六安投入使用了質子交換膜電解制氫、儲氫和氫燃料電池發電系統。該項目制氫能力為220立方米/小時,配備了一個200千克的儲氫容器(20MPa)和六套200千瓦的燃料電池發電系統。
該項目標志著國內第一個兆瓦級儲氫電站 的誕生。此外,國家電投西藏分公司在建的“風光電—氫—電熱”示范項目、大唐集團投建的山西首座氫儲能綜合能源互補項目等,也均將在未來三年落成。
電網對靈活性的要求與日俱增,氫儲能系統有望隨著發電廠的升級改造在2030年形成規?;瘧?參閱圖13)。摻氫燃氣輪機發電技術可能更適用于天然氣豐富的地區,但中國的一個特殊情況是,對火電設施進行較小改造后實現摻氫燃燒可能更具推廣基礎,這是由于中國目前仍然嚴重依賴燃煤發電,并且已有大量的火電廠。由綠氫制成的綠氫可摻入煤炭中燃燒,使傳統的火電廠脫碳。例如,國家能源集團已經成功在40兆瓦的燃煤發電機組上進行了摻氨35%的示范。
2. 在法國,Smurfit Kappa集團成功打造了氫能綜合利用示范項目Hyflexpower,該項目由電解水制氫設備生產氫氣,并實現了30%摻氫的燃氣輪機發電,成為了全球首個工業級規模的氫儲能發電示范項目。
3. 在美國,ACES項目旨在開發世界上最大的氫儲能系統設施之一,該項目將為猶他州三角洲地區的Intermountain電廠提供跨季節長時儲能。該火電廠將在2025年之前被改造成840兆瓦的聯合循環機組,實現摻氫30%燃燒發電,并在2045年之前實現100%燃氫發電。
4. 在日本,近70家能源企業、科研院所與相關組織發起SIP“能源載體”項目30,自2014年以來一直致力于氨作為零碳燃料和氫能載體的相關技術研發與產業應用示范工作。目前,在中小型燃氣輪機的摻氨燃燒和鍋爐的煤粉摻氨燃燒發電等領域,均取得明顯研究成果和產業化應用。
然而,氫儲能這一領域也面臨著諸多挑戰。由于“電—氫—電”過程往返效率較低,且氫儲能基礎設施不成熟,目前氫儲能系統的總體經濟性較差,無論是技術還是商業化層面均存在進一步突破的空間。
受技術和規模的制約,與其他儲能系統相比,氫儲能系統在當前缺乏經濟性上的競爭力。研究表明,目前國內氫儲能系統的初始投資高達1.3萬元/千瓦,而抽水蓄能的成本僅為7,000元/千瓦,電池儲能則為2,000元/千瓦。氫儲能系統最大的成本構成是固定式燃料電池系統,占總投資的近七成。為了實現更廣泛的應用,氫儲能系統(特別是燃料電池系統)仍然需要持續的技術創新來提升性能,并將成本降低至有商業競爭力的水平。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燃氣輪機、鍋爐、燃料電池制造商以及相關的研究機構正不斷推進技術創新,并通過示范項目不斷驗證和突破整體商業可行性。例如,氫燃料在熱電聯產中的應用,因其更高的效率(包括熱效率)而受到關注。此外,相關方也在積極探索新的技術路線,如高溫可逆燃料電池(RFC)等。
此外,業內也在持續努力推進氫能在下游產業的直接應用,比如在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中的應用。氫能的直接利用省去了氫電轉化過程中的能量損失,進而能夠提升整體經濟性。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表明,基于目前電網電價較低的情況,短期內氫能的終端直接應用相比其在發電側的應用更具經濟性優勢。
以中國西北地區的某即將投入運行的綠氫示范項目為例,該項目預計利用上游光伏電站的綠電直接驅動總規模超過50,000標準立方米/小時的電解水制氫系統來生產綠氫,并供應到石油煉化工廠,實現大規模氫儲能及氫能綜合利用。這一項目受益于當地豐富的光照資源,其綠氫成本可以與當地的灰氫價格持平,甚至在一定條件下更優。
氫儲運基礎設施對氫儲能的應用也尤為關鍵。目前,氫儲存和運輸的各種技術路線處于不同的成熟度和成本水平,我們將在本報告的第三部分詳細討論。氫儲能系統的廣泛應用,不僅需要氫儲存和運輸方法的最佳組合,更重要的是需要大規模氫基礎設施的建設。氫基礎設施的落地需要頂層規劃與實施層面的激勵措施相配合。
三、氫工業
(一)氫在工業領域的應用
氫在工業領域的應用非常廣泛。2021年,全球氫需求量超過9,400萬噸,其中超過99%來自工業領域(參閱圖14)。
石油煉化是目前氫氣的最大應用,該領域全球每年消耗超過4,000萬噸氫,約占總需求的42%。此外,氫在工業領域的其他主要用途還包括合成氨、甲醇制備和直接還原鐵生產。在這些工業環節中,氫氣被廣泛用作原料或還原劑(參閱圖15)。
(二)由灰氫轉向綠氫
未來氫在工業領域的發展將更多圍繞上游制氫環節。如今,幾乎所有的工業用氫都來自于化石燃料,即灰氫。2021年全球因制氫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8.3億噸33,這樣的排放水平如果持續下去,氣候目標將無法達成。因此,工業領域勢必逐漸由灰氫轉向綠氫,即用可再生電力電解水制氫。
這一轉變趨勢已經開始。2021年,電解水制氫電解槽的總裝機容量增長了70%,達到510兆瓦,但綠氫的滲透率仍然很低,主要瓶頸在于綠氫的經濟性。目前,綠氫的平準化成本(LCOH)要遠高于灰氫。根據國際能源署,基于2050年凈零排放情景,全球綠氫和灰氫(煤制氫)預計在2030年實現平價,LCOH收斂于1.5-4.0美元/千克氫氣(參閱圖16)。這有賴于綠氫制取在技術和經濟性上持續取得突破。
上述綠氫和灰氫的成本平價趨勢,將主要來自四大因素的推動(參閱圖17)。
1. 電解槽成本降低 :堿性電解水制氫(AEC)技術是發展最早、也是目前最成熟的電解槽類型。其他主要技術,如質子交換膜(PEMEC),尚處于商業化應用早期,目前成本高于堿性電解水制氫技術。未來隨著電解槽裝機量的提升,規模經濟效應將進一步降低平準化成本。如果在工藝和材料技術上有所突破,設備價格將有進一步下降的潛力。
2. 可再生能源電價下降:綠氫成本的80%-85%來自電價,這使得綠氫的成本對可再生能源電價高度敏感。假設煤價為800元/噸且不征收碳稅,當可再生電力的每度電價格達到約0.16元/千瓦時,綠氫和灰氫(煤制氫)的平準化成本有望打平(參閱圖18)。一些綠氫項目已經與可再生能源電力供應商簽訂了協議,以保證廉價電力的持續供應。隨著可再生能源裝機量的持續提升,可再生電力的價格有望繼續下降。
3. 電耗水平優化:電耗水平是影響電力總成本的另一個因素。目前對于大多數綠氫制備廠商來說,利用堿性電解水制氫系統制取綠氫的全系統電耗約為5.1-5.2千瓦時/標準立方米。隨著未來技術的突破,預計2030年左右可達到4.3-4.5千瓦時/標準立方米,進而降低約7%的平準化成本。
4. 碳稅的出臺:盡管目前大多數國家尚未開始征收碳稅,但可以預期,碳稅政策的實施將有效推動凈零排放的實現,通過推高化石燃料產氫的成本,進一步縮小綠氫和灰氫之間的價格差距。例如,在無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的情況下,征收700元/噸二氧化碳的碳稅,相當于灰氫(煤制氫)成本增加14元/千克氫氣。假設煤炭價格為800元/噸,碳稅為2,000元/噸(即約700元/噸二氧化碳),當可再生能源電價達到約0.4元/千瓦時,綠氫和灰氫(煤制氫)將實現成本平價(參閱圖18)。
Copyright @ www.loverfinding.com, 2014. 武漢麥可睿管理咨詢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地址:武漢市漢陽區龍陽大道特8號壹加壹第1幢1單元7層6號 聯系電話:027-58905753
技術支持:武漢漫路騏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